1841年7月30日,英國著名的學者歐文在英國南部港口城市普斯茅斯的一次演說中根據之前對包括禽龍在內的9屬爬行動物的研究提出了“Dinosauria”這個詞,這是“Dinosauria”第一次出現。
因為是在講演中出現,“Dinosauria”這個名詞在生物學上并不具有有效性,因此在1842年出版的專著《英國化石爬行動物》一書中歐文正式提出了這個詞語,“Dinosauria”才算是真正的橫空出世。所以“Dinosauria”的命名是在1842年,而不是1841年。
下面讓我們來看看“Dinosauria”的構成:
“Dinosauria”來自古希臘語中的“δειν?ς/deinos”意為“恐怖的”或“極其巨大的”,“σα?ρα/sauros”意為“類似于蜥蜴的爬行動物”。歐文在文章中還特別加上了一個注腳,英文是“fearfully great a lizard”,意思是“非常巨大的蜥蜴”。因為歐文在看到這些動物的巨大化石后不禁想到了傳說中存在于上古世界中的龍,因此想將這類動物描述成巨大的、令人敬畏的巨獸。這樣看來今天許多詞典中將“Dinosauria”解釋成“terrible lizard”(恐怖的蜥蜴)顯然是曲解了歐文的本意。
那么漢語中的“恐龍”又是從何而來呢?
這要從日本的明治維新說起。19世紀后期,全面革新的日本成為東亞第一個接觸西方先進科學文化的國家,其中就包括古生物學。東京帝國大學理學部的橫山又次郎和飯島魁兩位教授留學德國歸來之后就專注于古生物學的引進和研究,他們分別將“Dinosauria”一詞翻譯成“恐竜”與“恐蜥”。由兩位教授發(fā)起的兩個學派也因為“Dinosauria”的翻譯爭論了幾十年之久。后來靜岡大學文學部的荒川纮教授在《竜的起源》等著作中寫到:“蜥蜴太過貧弱,竜更加給人以心理上的震撼,所以恐竜的譯法更合適”。
日文起源于中國的漢字,而“竜”這個字古代同“龍”,于是“竜”“龍”經常會被混淆。后來國人章鴻釗先生就把日文“恐竜”一詞衍生為“恐龍”,從此恐龍這個名字就在國內傳開,成為這類遠古巨獸的名字。如果從語言學的角度上看,“恐龍”這個名字并沒有完全表達出“Dinosauria”所包含的含義,不過“龍”字在漢語中有著非常特殊的意義,所以“恐龍”反而更加利于推廣,并被人們牢牢的記住。
你知道“恐龍”這個名字怎么來的嗎?